·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教工风采

校医院门诊部主任刘玉华医生――“守护是最给力的支撑”

作者: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3484



 

在学校全面推进“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发展的征程中,我们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到一线教师和优秀学生身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默默守护着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的学校医疗工作者们。他们的细心诊治和执着坚守,为学校发展大计做出了给力的“服务支撑”。

  “只要能获得适合个人发展的良好生态,即使不是引进人才,一样可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学校保密处处长刘冬在2017年寒假工作会议上讲述了校医院门诊部主任刘玉华医生以精湛医术全力抢救其父亲,避免老人右眼失明的动人事迹。

 

一个身为医者的担当:“不能怕负责任就逃避”

    2016年12月7晚,刘冬正忙于处理部门年末工作,突然获悉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右眼看不清东西已一个多小时。他立即联系校医院刘玉华医生,说明病情。刘医生要求病人马上到医院接受检查。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于19点左右来到校医院,当时检查右眼视力仅存光感,患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凭多年临床经验,刘医生初步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此种疾病治愈率很低,发病4个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时间”。刘医生当机立断对病人实施抢救。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视力逐渐恢复,小孔镜下视力达到0.8。待病情稍作稳定,担心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刘医生又亲自陪同家属连夜到哈医大一院接受进一步巩固治疗。当医大眼科急诊值班医生给病人做了全面检查后,心悦诚服地对刘医生竖起了大拇指:“诊断明确,处理得当,抢救及时。如果再耽误一会儿,病人很可能就失明了!”

  面对家属的千恩万谢,刘医生坦言:“临床上,有不少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经过挂号、排队、检查、诊断等步骤,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再好的专家团队也无力回天,非常可惜。”在整个抢救过程中,眼球后注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我必须对得起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不能怕负责任就逃避。”从医多年,刘医生救治了很多患有眼科疾病的病人,及时保住了病人的视力。

  刘玉华医生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眼科工作2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眼科门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检查、诊断、处置和治疗,能独立完成青光眼滤过手术、眼球摘除术、重睑术、睑板腺囊肿等常见眼科手术。“精湛的医术+一颗为患者的心”,刘玉华医生在校医院的发展平台之上,忠诚地守护着每一位信任她的患者,淋漓尽致地彰显一名医者的担当。

 

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急诊急救必须争分夺秒”

    20147月,一名大三女生在仰头喷西瓜霜喷剂时,不慎将瓶盖误吸入嗓子里,堵住了气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由同学搀扶来到校医院时,已面色发青、不能说话。刘玉华医生立即用间接喉镜察看喉部,发现瓶盖嵌顿在声门入口处,极易引起喉水肿而完全阻塞气道,病人很快会窒息死亡。在即时拨打120急救的同时,刘医生采取海姆利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进行急救。冲击4-5次后,病人终于将异物从喉部喷出来,及时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急诊急救必须争分夺秒,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地挣扎。”在刘玉华医生看来,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是医生的天职,要始终把患者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她不仅时刻谨记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与使命,还不忘言传身教地引领团队的发展。刘医生自2009年开始担任门诊部主任兼五官科主任以来,在完成眼科临床工作之外,还负责分管门诊部各科室的医疗、行政工作,经常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工作。为不断提升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她还积极组织门诊部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及学术研究,担负起医院的业务培训任务,并主持编写了《校医院应急预警预案》和《门诊部行政管理及院前急救制度》等。

  “医生的价值,只有在帮助病人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当“甲流”疫情爆发时,刘玉华医生带领的团队始终坚守在防控第一线,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守护着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安全。刘医生还荣获了学校“‘甲流’防控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要学会在工作中收获快乐与满足,感悟作为医生的爱与责任。”在她的带领下,所在科室连续两年被评为校医院“先进集体”。在危急时刻有担当,在生命面前有大爱,刘玉华医生和她所带领的团队,用心诠释着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份不计回报的情怀:“成了很多师生的保健医”

    201312月,经管学院李柏洲教授因连续数日审阅博士生论文,感觉眼睛不适。经刘玉华医生详细检查眼底后,发现视网膜外上像限裂孔,视网膜浅层脱离。她立即嘱半卧位,给予阿托品散瞳增加眼内压,并建议李教授去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手术。刘医生反复叮嘱李教授:“不要用手揉眼,避免咳嗽、爬楼梯等可能增加腹压的动作,不能乘坐飞机,只能取平卧或半卧位坐火车,否则视网膜一旦全部脱离,再高超的手术技巧也很难恢复原有的视功能。”由于刘医生诊断明确、术前处理得当,李柏洲教授的视网膜没有继续大面积脱离,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刘医生的医术也得到了同仁医院医生的充分肯定。当笔者在4年后再次电话连线李柏洲教授,谈起这段经历时,他仍然对刘医生术前的救治及术后的关心深表感激:“刘医生不仅保住了我的视力,更延续了我科研工作的生命。”

  动力学院2007级研究生孙卫明毕业后到上海711所工作,他和家人有什么健康问题,还会千里迢迢地找刘医生诊治。“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会找我,我成了很多师生的保健医。”刘玉华医生的手机里经常会收到学生的咨询留言,她都会一一回复,耐心详细地解答。她笑言:“真是最长情的守护。”

  刘玉华医生把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转化为服务师生的动力,不计回报地付出为她赢得了师生的信任与爱戴。她每年会定期给大一新生上健康教育课,普及意外伤害、传染病、心肺复苏等急诊急救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她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力求以最好的状态把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她还参与编写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着重提高学生的防病自救能力。“未来,我会深化疾病预防领域的讲解和指导,希望更多的师生不再是因痛而医,而是因预而医。”

  刘玉华医生借助校医院的服务平台,与师生们亲密互动,竭尽所能、不计回报地为师生提供咨询与解答,不断传递着亦师亦友的温暖感动。

 

一腔潜心学术的执着:“我没有办法停下来”

    “把每个患者都当做自己的第一诊”。刘玉华医生在多年的工作中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她却一刻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8年来,她始终潜心学术,执着探索眼科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刘医生不仅专注于学习、巩固医学基础理论和眼科专业知识,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技术提升。她先后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黑龙江省眼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并根据医院患者群的特点及自身薄弱环节,积极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各类相关学术会议。

  刘医生对业务知识的精益求精,也为她在临床工作中的创新与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在熟练掌握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症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的同时,还对治疗屈光性斜视弱视进行了长期的技术攻关,提出了预防近视的独到见解。刘医生针对少年儿童发育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物理性治疗,完成了《少年儿童雾视治疗镜》研究报告,并积极应用于临床,为少年儿童配制雾视治疗镜,疗效显著,得到一致好评。

  “我没有办法停下来。”在潜心学术的道路上,刘玉华医生对学习新知识的乐此不疲和多年临床工作的技术积累,使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不断吸收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她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干扰素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对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等论文15篇,参与撰写出版《眼耳鼻咽喉科诊疗手册》等专著2本,获得《裂隙灯显微镜》等3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突出的个人业绩,为她赢得了“校优秀女教工”“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共产党员”“校医院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能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与回报。”刘玉华医生与校医院的众多校医们,用自己的忠诚守护和服务精神,共同撑起学校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是最给力的支撑。

 

©2019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会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1号楼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19795
管理维护:校工会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